余先生是我和爱人一起在乾元国学学习时,教过我们年纪最大的老师。当年余先生讲解《周易》,讲台上的他,80岁高龄了,从来不坐着讲课,坐在下面的学生们敬佩不已,觉得很不好意思。为此,每当余先生蹒跚走向讲台时,同学们会不约而同,静静地注视,他一开口,大家便会毕恭毕敬地倾听,同学们都发自内心地敬重他。
余先生德高望重,学养极其深厚,但对学生态度却非常谦和。他讲话语速缓慢,略带湖北口音,讲起课来从不乏风趣幽默。为调动大家学易兴趣,他不只讲卦,还教我们亲自动手,用小细木条打卦。课上打卦环节,同学们热情极高。对于接受慢的学生,老师讲没听懂,轮到自己操作,会不知所措。这时不必着急,余先生会缓步在学生中巡视,只要敢于开口,他总会面带微笑,耐心地给予点拨指导。我和爱人都是在余先生亲自指导下,慢慢走进《周易》神秘的世界,逐渐领略它无穷奥秘的!
余先生经历坎坷,五十岁始正式研究中国哲学,却成果斐然。我俩和余先生的接触中,感觉他和王博老师关系要好,他们亦师亦友,乃忘年之交。他爱讲自己与王博老师拼酒的故事,每每提及喜上眉梢,一阵开怀大笑,可见他对晚辈的垂爱。当然王博老师上课时也会谈及余先生喝酒趣事,从他们的相互调侃中,你能深切感受到那份令人羡慕的忘年情谊。
听闻余先生教完我们后不久,身体原因就不再登讲台了。从此我们再也没有见到余先生。时光荏苒,八载光阴,一直陪伴我俩的是余先生的《周易现代解读》,有书在就好像先生一直在身边讲课。《周易现代解读》我和爱人一人一本。我自己的那本,几年前作为礼物,赠给升职的外甥了,希望他业余时间拜读先生著作,从中汲取管理智慧。爱人的那本,我俩一直共用。现在我已经把它珍藏在家中书柜最显眼的地方,以示对先生的纪念。书籍银白色的封面已发黄,上面污渍斑驳,靠近封面有几页曾脱落,用塑料透明胶条粘和固定着。翻开泛黄的书页,各种空白处,满是密密麻麻的手写字迹,书中字里行间,勾画着各种各样的标记。它们全是沧桑岁月里,我俩与先生思想对话交流的痕迹,也是先生对我们影响的见证。笔迹和符号大多是爱人留的,他读先生书不下几十遍,六十四卦,了然于胸,潜心易理运用,指导企业管理,一直践行先生的教诲:“转识成智”“明体达用”。现今谈起周易,爱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便是:“周易改变了我的思维结构,对我帮助极大,特别感谢余先生”。朴素的话语,饱含着对余先生的感激之情,足见先生对他的深远影响!
与爱人相比,我在易学上用力很不够,不免有些愧对先生。或许跟我们的性格、职业有关吧。他搏击商海,运筹帷幄,志趣在易学;我教书育人,淡薄名利,志趣在庄学。多年来,两人于各自热爱的领域,努力精进,同时关照对方领域,共同探讨交流,相互质疑解惑,进步十分大!此时此刻,我们多想站在余先生面前,亲自告知他学生的进步!跟他道一声:谢谢!可惜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永远没有机会了!唯有那熟悉的声音——“中国的智慧在周易,周易的智慧在和谐”,穿越长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回响!
谨以此文缅怀余先生,愿先生在天之灵安息!
乾元国学212班 姜桂杰
2019年7月19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