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乾元首页 > 列表
    正文
真三不朽——记乾元国学江西阳明文化之旅 周国林(乾元国学34期二班)
发布时间:2017-9-1    发布作者:admin    

        近年来明朝大儒王阳明的热度不断升温,有关的书籍不仅书店有售,就连街边小书摊也能看到,如《知行合一王阳明》、《王阳明大传》、《传习录》等等,一版再版,深受当代人的喜爱,可以说王阳明和心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提到王阳明先生,便不得不为其跌宕起伏的一生而感叹,他的人生轨迹也为后世学人去了解其思想脉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线索。11岁立志成圣,流传下了“格竹”,“龙场悟道”等诸多典故,经过百死千难创立心学,在江西为官时期,未经朝庭授权便借兵平定朱宸濠之乱,仅用两个月的征剿就肃清了南赣匪患,种种功绩,反映了他的一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坚定的走在成圣的道路上,而在王阳明巡抚江西的同时,也正是“致良知”的心学推广践行的重要阶段。因此,江西留下了王阳明的太多事迹和故事,也成了乾元国学组织同学们游学江西的重要缘起。

        非常有幸,本次游学邀请到我们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老相识,如今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任教的张卫红教授,亲自带领国学班的同学们重点探访阳明先生在江西的足迹。

        由于江西游学与五一小长假临近,所以此前我趁着假期和家人提前奔赴了江西,游览了婺源和三清山,之后家人返京,而此时还有两天才到我们游学相聚赣州的时间。我便一人从婺源乘坐高铁用了一个小时的车程去了福建南平建阳,本想去那里淘建盏,听闻此处有一座朱文公晚年讲学的“考亭书院”,于是欣然前往,遗憾的是仅剩一座上书“考亭书院”的四字牌坊,其他荡然无存,看着有几百年历史的牌坊,与朱夫子并称双壁的王先生又会在江西留下什么样的遗迹呢?

         5月4日,参加游学的同学们如约相聚在赣州,一行下来,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通天岩和青原山。

         5月5日清早同学们便乘坐大巴车来到赣州郊外的通天岩,这是一处典型的丹霞地貌,自唐代至宋代,在此雕刻了数百尊石龛造像,规模虽比不上北方的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但也极富有艺术价值,有“江南第一石窟”的美誉。整个石窟岩洞多以天然岩洞为依托,洞虽不深,但样貌各异,名号按其特征起名为通天岩、翠微岩、忘归岩、同心岩等。临近还有一座广福寺,香火旺盛。石龛洞穴周围遍布散落着一百余块摩崖题刻,从北宋到明清民国各代都有,竟无时间间断。

        通天岩其中有片岩壁前有一条溪谷,常年溪流不竭,林木茂盛非常幽静,大洞套小洞,王阳明曾在此结庐,讲授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良知学,并在此收下了邹守益、陈九川等二十三名弟子,讲学设社与四海名士交流,教导周边郡邑学子,也从此开启了他布道传学的伟业。因此这片岩壁便被后世称为观心岩,岩洞则被称为观心洞。

临近不远的忘归岩还有一处王阳明留下的摩崖题刻,上书诗云:

                          青山随地佳     岂必故园好

                          但得此身闲     尘寰亦蓬岛

                          西林曰初暮     明月来何早

                          卧醉石床凉     洞云秋未扫

 

        在观看了佛造像和摩崖石刻后,张卫红教授召集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了王阳明生平和创立心学的过程。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正徳15年前,王阳明已经为朝廷平息了南赣、汀、漳各地的农民暴动,剿灭了四地匪患,因此不仅是思想家,也是领兵剿匪的军事家。他曾感慨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阳明先生一生的理想和所倡导的心学目标便是“破心中贼”,只有“破心中贼”才能“破山中贼”,才能“心中空静,弃凡成圣”。心学核心纲领被称为“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仰望眼前这些摩崖题刻、佛龛还有周边的巨岩和参天古木,那些看不见却能嗅得到的湿润的气息萦绕在鼻端,此情此景竟让我产生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共处的感觉。

        5月6日上午,我们离开了赣州,一路乘车北上,前往江西游学的第二站——吉安,明朝时此地被称为庐陵。大明正德元年时,王阳明为解救诤臣而上书朝廷,却得罪了当朝大太监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站,在这期间,发生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典故“龙场悟道”,阳明心学正式创立。公元1510年,刘瑾被诛,王阳明结束了在贵州的贬谪流放回到北京,同年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庐陵县令。从此,创立心学后的王阳明开启了在江西践行其“良知学说”的光辉历程。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吉安青原区河东镇的青原山,这里在1993年被列为江西省森林公园,环顾四周到处郁郁葱葱,高大茂密的香樟树遍布群山之上,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游览时曾赞其为“山川第一江西景”,可见其美。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此留有墨宝“祖关”二字,文天祥书“青原山”三字,与宋代诗人黄庭坚《次周元翁同游青原山寺长韵诗》、李纲《游青原山记》并称为青原山四大墨宝,后世文人好游此地,缘故不言自明。

        说到江西的文化底蕴,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江西历史上出过很多大文豪,如王安石、《浣溪沙》的作者晏殊、文天祥、黄庭坚、杨万里、吉安人欧阳修,还有朱熹等都是江西人,这些文豪名士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张教授说,自唐朝至清末,江西赣南、吉安一代的世家子弟出过51名状元,其中吉安18名、上饶8名、抚州5名、赣州3名,可以说此地自古就学风浓厚,讲学也是这里的传统。宋代由于国体贫弱,尤其到了南宋更是偏安一方,为了稳定皇权和加强统治,采用了以文治世的意识形态,强调儒家思想的道统作用,一时间程朱理学占据制高点,横跨元朝一直影响到明朝,直到明朝出了个王阳明之后儒家文化才又有了新的发展。

        青原山中有一座寺院,宋代徽宗赐名净居禅寺,七世祖行思禅师开青原一系,为曹洞、法眼、云门三宗祖庭。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寺庙,不售门票,对于这样一个古刹名胜还真是不多见。刚进山门,迎面而来便是阳明先生手书“曹溪宗派”四个大字,阳明先生曾有很长时间的参禅经历,其学说也曾有过“阳明禅”的别称,可见阳明心学确实吸取了不少来自佛教的思想资源,而佛教也对儒家文化有所启发。

        起初在王阳明造访青原山的时候还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阳明书院,当时他的四大弟子跟随他游历青原山时,王阳明深感青原山乃是灵精之地,他就给邹守益、聂豹、欧阳德、罗洪先的弟子说,希望将来你们能在这里建一座书院用以推广他的心学。参观阳明书院拍照留念之后,张教授教大家在书院的大院子中央的草片上席地而坐,我找来一把上条凳子给张教授坐下,我们围拢一堆,倾听关于青原山和王阳明在青原山讲学的事迹。当初阳明书院未建之前,王阳明讲授心学的地方就是在净居寺内,自明正德五年起,王守仁每年春、秋两季就会在青原山举办讲会,传倡良知之学,方圆百里之内的世家弟子和有愿求知的学子皆可来参加讲会,有许多人举家前来。净居寺的住持僧人们也尽可能提供方便,甚至有的僧众居士也在默默旁听他的讲学,可以说净居寺为阳明心学在江西的推广提供了大力的帮助,这里一度成为全国阳明良知学的讲学中心,被誉为:“东南邹鲁,西江杏坛”。王阳明离世后,为了继续传承阳明心学的思想精神,他的弟子们还有爱好阳明良知学的士绅商贾等出钱修建了阳明书院,完成了先生的生前愿望,从此讲会的地方也就搬出了净居寺,也免得打扰僧人们的修行清净。这也成就了一段佳话,青原山不仅是佛教名山也是儒家文化名山,儒释两家相互包容,被誉为“儒佛辐辏,荆杏交参”。书院建成后王阳明心学讲会一直延续了一百多年,堪称奇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书院的影壁墙上的砖雕上的四个字——“真三不朽”,说到儒家成圣的最高理想便是完成“立德”、“立功”、“立言”三项伟业,但历数过往,拢共只有“两个半”人达到了这一目标,一位是孔子,一位是王阳明,另外半个则是曾国藩。王阳明的一生传奇、坎坷、跌宕起伏、百死千难,他自龙场悟道,庐陵治县,教化百姓息讼向善;恢复两亭制,惩恶扬善;之后平息朱宸濠之变,效忠朝廷君王;剿灭乡患土匪,稳定一方,制定《南赣乡约》。无论是在德,无论是在功还是其创立的致良知的心学,都无愧于“真三不朽”这个称颂。

        此次游学,收获颇丰。游学期间与老师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求问,助我更进一步的去理解了阳明心学。阳明先生告诉了我们世界的真实,每天一睁眼看到万事万物、丰富多彩,虽然让我们起了各式各样的念头,有善有恶,但我们本身所具的良知发挥作用,行去恶向善之动,快乐就会通达周身,愉悦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如此“事上练”,我们世界也将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最后,在此特别感谢乾元国学的老师们,感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张卫红教授,感谢诸位同窗!

新闻发布时间:2017-9-1

返回顶部TOP

邮箱:qianyuan@qianyuangx.com
公司名称:北京乾元国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北大街151号 北大燕园资源大厦9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