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先生



 
 相关文章:
>>  国学与二十一世纪——汤一介
>>  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
                 ——汤一介
>>  汤一介先生在乾元国学博客圈访谈实录
>>  "短信版"新闻发布会发言摘要
>>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
                  ——李中华
>>  先立乎其大:汤一介先生的哲学人生——杨立华
>>  瞩望新轴心时代 ——汤一介
>>  学术自述 ——汤一介
 
返回首页

 

汤一介先生在乾元国学博客圈访谈实录

 

         编者按:2006年7月28日,乾元国学博客圈在新浪博客建立,汇聚了国内近百位国学界一线学者入驻,而八年以后,新浪博客圈已于2014年7月28日停止服务。2006年8月10日乾元国学博客圈邀请汤一介先生和牟钟鉴先生、干春松先生和杨立华先生,做客新浪聊天室进行首次国学访谈,主持人为《光明日报》国学版的梁枢先生,以下节选为其时汤一介先生的发言内容。

        国学圈让国学回归大众

        主持人梁枢:今天这是一个令广大网友期待的时刻,因为自从新浪网聊天室建立以来,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今天我们进来也看到墙壁上贴了很多名人的照片。但是今天我们是第一次有幸请到来自国学界的一线学者,欢迎各位。
        包括今天在座的四位学者在内的有90多名学者组成的乾元国学博客圈是7月28日正式开通的,到昨天是12天。刚才新浪网的同志告诉我到昨天下午4:30是独立用户访问量已经达到500万。说实话,这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知道国学是中国最悠久的传统文化,博客圈这个概念是新浪网继博客这个概念之后,最近推出的一个网络新概念。一个是最老的东西,一个是最新的东西,这两个东西现在到了一块,到底究竟会怎么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我想先请教汤先生。汤先生您好,我注意到咱们博客圈开通以后,很多网友都在国学圈里留了帖子。这些帖子我看了一下,很多网友对建立国学博客圈还有100个学者进入的事情,都表示认同和支持。但是也有一些网友发表了反对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做国学这门学问,最要紧的是要挨得住冷板凳,不能哪里热闹哪里跑,而博客恰恰是一个很喧嚣的地方,学者们在新浪网上开博客,而且一来就是一百位,来的不是地儿,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请您谈一谈?
        汤一介:这可能要分出两个层次来考虑它。首先做博客圈,是为了向广大的老百姓,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国学。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很长的时间没有受到重视,很多人都不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些什么内容,到底有什么意义,对于当前我们的民族复兴,对于当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它起什么作用,都不了解。我想通过博客这样一种形式,告诉很多人什么是国学,我们应该怎么样看待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把通过博客这样一个"圈",让国学研究比方说达到一个非常深的高度,并不一定很容易。因为国学作为一门学问,确实需要坐冷板凳,需要花几十年甚至于更长的时间来把这个学问研究好。所以,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一个是对广大的老百姓的问题,一个是学者研究确实要花时间、要占有资料等等。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即使对学科的研究,这个网也会起作用。为什么?因为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来,这些问题很多是现实的问题,很多是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就使得你的学术研究会更加有现实性,更加面对现实社会。所以,就这个方面讲,这个圈也会对真正坐下来进行学术研究也好处。所以,应该也从这个方面来考虑。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文化发展非常快,你的研究要跟上当前的时代,必须有很大的信息量。博客会给你很多的信息量,这样使得你的眼界更开阔,学术研究会更加深入、更加开阔、更加活泼、有创造性。所以,我觉得开这样一个博客圈是有意义的。但另外一方面确实也得告诉学者,有的时候还得安于寂寞,得认真地做研究,对理论、对历史都必须沉静下来,坐在家里研究。比如像牟钟鉴先生,他就必须坐在家里好好地进行研究,他出了很多成果,很不容易。其实小干也出了很多成果,他也是坐了几年的冷板凳才出来的。所以,这是两个层次。一个是要面对整个广大的群众,博客是有非常大的意义,但是不能因此我们就用博客代替了你的研究,通过博客就能使得我们研究就够了,这恐怕不行。 这是我的想法,谢谢!
        主持人梁枢:谢谢汤先生。

        百年来国学为何总是被怀疑被否定

        主持人梁枢:刚才我们聊了国学和博客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当代国学学者和当代的国学爱好者要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接下来的话题应该说是缠绕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而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回到百年以前,展望百年以来国学尤其是儒学,其实总是被放在被怀疑、被否定、被反对的位置上,这基本上成了一种常态。久而久之国学这种词都成了愚昧、保守、腐朽、落后等等贬义的代名词。国学是传统文化,它应该跟传统社会一起被埋葬如此之类的话语,我们在20世纪初可以看到这些话,在解放后、"文革"中也看到这些话,这些话更出现在今天国学博客中的一些网友的帖子里,真可谓是老生常谈。尽管持这种观点的只是部分网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构成了我们今天国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化背景,谈到这里我还是想问一下汤先生,我看到一位网友在你文章后面的留言里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要问汤老,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儒学思想是桎梏还是推动力?我实在不明白的是,难道尘封的东西就是陈年佳酿?当中国已经处在老牛拉破车上,为什么看到身边轰轰而来的机动车不能警醒?这位网友实际上是用这个话语问国学在当代有什么价值?
        汤一介:这个问题是经常会被碰到的问题,首先恐怕有一点,我不认为过去的任何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任何学说都有时代性和局限性的,儒学也一样。但是我们要看到人类社会从它进入到文明社会以来,可能就会碰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每一代人都碰到的问题。比如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人自己的身心应该如何处理?是自古到今都要问的问题,古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难道对我们没有意义吗?我想是有意义的,有的可能是正面的意义,有的可能是负面的意义。不管正面的意义或者负面的意义,对我们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宝贵的财富。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我们每代人在思考这些同样的问题,得到了一些不同的回答,从各个方面让我们今天能够得到营养来思考它,启发我们,有什么不可以呢?当然它很可能解答错了、考虑错了,那么也可以给我们指一个方向,往这个方向走是不对的,你应该往另外一个方向走。所以,我们回顾历史,考察我们的历史,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德国一个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讲,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当时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还有以色列这些地区,加上波斯等等,同时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中国就产生了孔子和老子。而且他讲人类2000多年来都受惠于这些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人类文化的每一次飞跃常常都要回到它的源头。这在历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文艺复兴就回到古希腊,从古希腊那个地方找到力量,使得欧洲的文化有重大的发展。这是历史事实。
        中国在佛教冲击之后,我们吸收了佛教的文化,到宋明我们又回到孔孟,形成了新儒学,使得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所以,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必须为今天我们民族的生存、发展来找到我们自己的根,使得我们自己的根能够更牢固。但是特别要注意一点,我自己有一个想法,因为今天国学的产生,19世纪末产生的国学,是面对西学的冲击而有的国学,因为西学的进入。所以,实际上我们的国学应该有双重任务,一重任务就是传承、发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它也要应对西方文化的进入。所以,它也有一个吸收、融合西方文化的任务。所以,国学在今天并不仅仅是一个把我们传统的文化研究好了就行了,它要面对西学甚至面对其他各种各样的文化,因为今天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它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所以,不要把国学仅仅了解成都是死的东西,它应该是一个活的东西,这样的国学才真正有生命力。
        这位提问题的学者,他可能对什么是国学并没有了解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梁枢:是位网友。
        汤一介:他了解得不太清楚。当然我的想法是不是一定对?我也不敢说,这里都可以讨论,尤其如果杨立华不同意我的意见,那没有关系,我们都可以讨论。
        主持人梁枢:汤先生谈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