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介先生



 
 相关文章:
>>  国学与二十一世纪——汤一介
>>  儒家思想与中国企业家精神
                 ——汤一介
>>  汤一介先生在乾元国学博客圈访谈实录
>>  "短信版"新闻发布会发言摘要
>>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
                  ——李中华
>>  先立乎其大:汤一介先生的哲学人生——杨立华
>>  瞩望新轴心时代 ——汤一介
>>  学术自述 ——汤一介
 
返回首页

 

国学与二十一世纪

汤一介               
        编者按:日前汤一介先生仙逝,先生为人治学,堪称世范。自05年岁末,乾元国学教室建立伊始,汤先生便多有照拂,数次参与教室活动,为乾元博客圈、国学短信版的成立作了极为重要的工作,并为教室的发展提出了诸多极为宝贵的意见,此外,汤先生亦曾多次撰文于《乾元国学通讯》,现将文章辑录于此,旧文新读,以托哀思,悼念先生,勤勉我辈。本文摘自《乾元国学通讯》第二期(2006年2月8日)。

        "国学"的提出实际是从清末开始的。当时我们国势衰败,西学传入。西学是强势文化。正因为有西学的传入,才有"国学"的提法,不然"国学"很难普及。20世纪初期,"国学"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衰落的情况下出现并存在的。当然中间有许多曲折,比如"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或说对国学的冲击非常大。但是也有反弹,马上有梁漱溟

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提出东西文化比较观。梁启超先生的《欧游心影录》,主张发扬中国固有文化。"五四运动"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中腐朽内容的冲击有积极意义,但冲击过了头,片面了,把国学否定得过分了,而且不科学。1935年,全盘西化与传统文化的争论再次出现。抗战期间,胡绳等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冯友兰,认为冯友兰是保守派。所以20世纪前半叶,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1949年以后,全面学习苏联,特别引进了苏联的哲学,当然文学也一样引进了。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清算,一直到"文革"。其破坏程度是极大的。孔孟、老庄、程朱陆王等全被否定批判。旧的文化、旧的道德全被破坏了。改革开放虽然对纠正左的思潮起了积极作用,但态势未能根本扭转。国学在80年代以后仍处在边缘地位,不是主流。当然我们不是争主流。一直到现在,国学逐渐被重视。但严格地讲,国学还没有到应有的地位。为什么要重视国学?道理非常简单,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在什么地方?在文化传统。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上而使它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样国家民族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基础。这个更新完全没有排斥其他学说的意思。更新的条件常常是非常好地吸收其他好的思想文化。从历史上看,我们曾经吸收了佛教,吸收佛教使中国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没有佛教的传入,就不大会有宋明理学的出现。看待西学的冲击,一方面看它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西学的冲击,它刺激了我们,使我们反省,反省我们自己的缺陷,反省他们好的东西并用来充实我们自己。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要时时地吸收其他文化好的方面。不吸收是绝对不行的。
        21世纪弘扬国学,一要站牢根基,二要吸收先进的文化。费孝通先生在文化问题上提出一个观念,叫文化自觉。他说,每一个民族、国家对自己文化的来源、历史发展、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以及发展趋势要有自觉的了解。我们既不复古,也不全盘西化。他概括了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各种文化要知道自己文化的美,要学习展现别人文化的美,美的文化要放在一起共享,这样就天下大同了。费老晚年的主要工作是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提出,我认为有深刻意义。一个民族不知道自己民族的价值,这个民族怎么存在?不知道别人文化的好处也不行。21世纪是经济一体,是地球村的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好的地方。美美与共,把好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人类文化都有共同的东西,也有差异。保存不同,和而不同,有什么不可以?这样才不会有矛盾冲突,更不会有战争。天下大同是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很可贵。我认为当前把国学很好地推出来,对文化的建设,对民族精神的建设发扬,对加强民族凝聚力,对我们在世界展现自己的面貌等无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我们要记住,不能只要国学。只讲国学,我们就孤立自己了。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中心等提法都是不对的。要美美与共,要共同享受美好的文化。欧洲文化中心论破产了,不能再搞中国文化中心论。这是不明智的,也做不到。
        宣传国学很好,但方向要把握准,这是我常常想到的。一窝蜂地认为我们是最好的,不行,也很危险。 20世纪绝大部分时间,国学的命运是不幸的,前面讲了"五四运动"的冲击,1949年至文革的破坏等。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四个现代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毫无疑义是正确的。但仅是四个现代化是不够的,要补上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1985年我们在深圳召开了全国文化协调会议,会议纪要里就强调了政治、文化现代化。补上政治、文化现代化才全面,才是全面完整的现代化。目的是让大家知道科技重要,文化同样重要。
        现在我们编纂《儒藏》也是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上看,有《佛藏》、《道藏》。而作为中国主流思想的儒家却没有。有的地方搞了影印本,不能利用,也有错误。现在我们编纂《儒藏》,是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做标点本和校勘记,目的是让大家便于利用且比较可靠。前不久的"北京论坛"就讨论了编纂《儒藏》的世界意义。我从来不认为儒家思想都是正确的,都适应现在的社会。但儒家思想是我们民族精神之所在,是我们文化传统之所在。打断这个传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儒家思想中对解决人类的三大问题都有很好的资源。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自笛卡尔后就讲"主客二分法",一直主张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所谓"人类中心论"。结果发展到现在,人破坏了自然。但中国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朱熹有句话讲得特别好:"天即人,人即天。人之此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人与天是不能分离的,有了人,天的使命就在于人。孔子讲知天命,同时畏天命。要敬畏天,不能随便破坏自然,要知道敬畏自然。《易》也讲天人关系,"推天道以明人事"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儒家也提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伦理。儒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大学》讲修齐治平,接着就说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自己对自己有要求,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孟子的仁政学说。其核心是"有恒产则有恒心。"百姓没有恒产,怎么能有良好的道德规范?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搞人民公社,破坏了家庭的基本单位,百姓没有恒产,怎么能有恒心那?家庭很重要。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百姓有了恒产,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就是孟子的仁政思想。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有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没有利用它,反而否定掉了。我前边说了儒家的东西不是都好,我们要做的是发掘出来,做现代的诠释。第三、人的自身问题。人的身心问题有内外两个方面。现在社会问题多,原因之一就是人的个人的内部外部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儒家同样有很多有价值的资源。宋明理学提出"孔颜乐处"的命题,就是追求人的身心内外的和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达到这个境界,人的身心内外就和谐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没处理好造成的。恐怖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原因之一是没有恒产,有恒产才能有恒心,这点很重要。现在讲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怎样才能和谐?儒家思想里有很多资源,我们要整理出来,解决当今的人类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我要特别强调,我们提倡弘扬国学,绝对不能搞成运动,更不能搞中国文化中心论。21世纪不能提中国中心论。我们的国学是开放的,要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当时西学的传入与印度文化传入不一样,印度文化是和平传入。西学带着武力,他们船坚炮利。20世纪30至40年代,我们一大批学者在弘扬国学,吸收西学方面都做了很大贡献。老一代的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对国学的贡献非常大。贺麟、金岳霖等对西学的介绍传播贡献也很大。严格地讲,中国哲学是在西学的冲击下,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我们原来是经学、子学,哲学没有分化出来。西学进来,冲击刺激了我们。我们才发现自己也有哲学。我们经过梳理,分离出了现代哲学独立学科。有人讨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经、子学里本来就有大量的哲学学说。考古学也一样,西方是17世纪60年代才有独立考古学科的。中国更晚,我们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殷虚的发掘为标志,才有考古学科的。我们原来有金石学,但不是现代考古学。中国传统学术不分科有长处,我们许多学科是相互关联的。儒学史不仅是哲学史、思想史等,还有经学的部分。分科有分科的好处,对学术可以单独地进行研究。学术的现代分科大概是17世纪以后。分科是西方的传统。
        (本文版权归乾元国学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